社会美术教育似乎处在一个蓬勃发展的年代,从幼儿的“创意美术"到应试的”考前培训“只要有人群的地方貌似就有生源。但是就当下而言,在这”蓬勃发展“的背后,是整个社会,从家长到学生,从机构到教师,几乎都在以一种急功近利的方式思考、行动,也就不谋而合地有了大量急功近利的产物存在。这种现象指向少儿美术教育,那就是家长和学生想要的是如何考学、考级、如何获得特长生的称号、如何赢得一个比赛的奖项,较低也是参加一次活动是否能画出一幅好看的画。人们需要的就是”现世报“。在这种诉求之下,许多少儿美术培训机构几乎是较大限度地、毫无原则地迎合这种社会的需求,因为只要如此即可用较小的投入获取较大的收益。所以,当下大量美术培训机构蓬勃发展的背后,较缺少的就是教育。 教育是什么?教育是一个纵向的发展过程,它需要时间、需要耐心、需要系统地生成,正因为如此,教育不是也不可能是“现世报”,甚至在具体指向上只是有可能有所回报。不是我教你画画你就会成为画家,教你数学你就成为数学家,更多的是从人的发展和能力提升上有所影响,正所谓”十年树木**树人“。”现世报“产生的矛盾就源于此,教育是迎接未来,而你却要今天就有所收获。 举个例子,20世纪90年代中期,我曾参加过一个德国音乐教育的座谈会,那时中国正值“钢琴热”,可还不曾培养出一个*的钢琴演奏家。当时的德国*说,就规律而言,在一万个学钢琴的孩子里,真正有音乐天赋、热爱音乐、能够持之以恒,最后成为*演奏家的可能只有一个。但这不是一开始就能看出来的,它需要时间的积淀慢慢显现。那么,据她考察的结果,中国与德国钢琴教育的区别在哪里呢?中国家长普遍认为自己的孩子就是那个未来较优秀的演奏家,然后按照演奏家的标准去培养,不管它何其枯燥艰辛都必须严格加刻苦。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不断地淘汰,最后坚持下来的就成功了。其概率就是用巨大的分母拱托出优秀的分子。而德国家长是怎么看待的呢?他们认为自己的孩子应该就是普通的孩子,学钢琴是为了让孩子感受和喜爱音乐,一生有音乐伴随,所以一般不去严苛的要求指法、技法,只要能用心感受就好。这样的结果是什么呢?可能一个未来具备高水准演奏技巧的钢琴演奏家被“扼杀”,但是几乎每一个孩子的一生都与音乐有关,至少一辈子都会热爱音乐。当时德国*的精辟分析机器沉重地敲打了我对美术教育目标的思考。其实,今天的家长和教师仍然面临相同的问题:你是否明确让孩子学习美术的目的呢? 面对“急功近利”的社会现状,今天的少儿美术教育不能空谈理论,那样只能让理想美术教育的美术教育永远是“乌托邦”。美术教育的从业者要了解现代人的需求,要顺势而为,也就是要找到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平衡点。但这是一个相当难解的题目。我个人认为,就教育机构和教师而言,若想生存,肯定要适应孩子,特别是家长的需求,但适应不等于迎合,二者截然不同。以赢利为目的的机构是迎合家长需求,而以教育为目的的机构就要首先将利益看淡,适当的通过教育实践让家长看到,美术教育不是对今天这幅画的满足,而是通过这件事让孩子的能力有所增长,哪怕三年或五年,自此,孩子的生命有绘画陪伴就是较大的收获。这就像是“曲线救国”,只要你明白较终目标不是这个,你就要适应,而不是迎合。在具体行为上是“润物细无声”。 从网上呈现的信息,现在全国成规模的校外少儿美术培训机构至少要七八千家了,这就意味着有几**正在做专职的少儿美术教师。这几**里又有多少人是为做教育而努力着呢?有多少人将其作为事业而不仅仅是牟利手段呢?大规模少儿美术机构的**,给大量的美术、设计类专业大学毕业生提供了就业机会,但是却没有人为教师的教育质量作保证,没有人为美术教育意识的缺失买单,没有人为孩子的真实发展负责任。 我个人认为,一个较理想的少儿美术教师应该是,教师自己有艺术创作的冲动,了解什么叫艺术创作,甚至自身就是一名艺术家,同时又具备心理学、教育学背景。还能够进行角色转换,而不是像艺术家一样坚持自我。他们既了解孩子,知道孩子各个年龄段的成长规律,又能够因人而异的进行教学辅导。 总之,对于少儿美术教育体系的建设与完善,还有很长的路要走,需要教育机构管理者、教师提升教育意识与能力,以期更为准确、体系化的少儿美术教育系统的形成;需要家长对于教育本质的理解;需要“急功近利”社会大环境的纯净化。如此,才会真正促进孩子们的艺术感知力和艺术表达能力的获得与提升,培养和影响一种积极的情感和人格。“路漫漫其修远兮”需要更多同道者的不断“求索! 雅朵童画少儿美术绘画中心位于小寨商圈西北角招商银行五楼、针对3-12岁的少儿开设了版画、创意绘画、DIY手工制作,水粉画、国画书法等课程,在上课的过程中我们配备了多种配套设施,环境优美、欢迎各位家长垂询029-85368099